据彭博社援引TNG Digital的股东CIMB消息表示,马来西亚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就是本文主角)TNG Digital已经达到了独角兽地位(估值跨过10亿美元门槛),并将在接下来考虑IPO。
目前,并未有关于TNG Digital具体估值的消息,CIMB也并未透露TNG Digital的IPO具体规划(比如时间和募资规模)。
作为背景,如本栏目在去年9月份时指出,当时,已有消息人士透露,TNG Digital正在考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在本地进行IPO。并且,在IPO前,TNG Digital有望获得超10亿美元估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透露中,消息人士称,针对这一IPO,TNG Digital望为之募集超3亿美元资金。同时,该“IPO所得款项预计将用于进一步扩大TNG Digital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业务。”
如此前介绍,TNG Digital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由Touch ‘n Go(隶属CIMB旗下)、蚂蚁集团、Lazada等企业共同参股组建的合资企业,旗下拥有并运营着当地主流电子钱包Touch ‘n Go eWallet。
在市场表现方面,据官网信息介绍,Touch ‘n Go eWallet拥有超2030万经过验证的用户并为马来西亚超200万商家提供了支付服务。此外,该电子钱包的跨境支付服务也覆盖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到独角兽层面。加上此次的TNG Digital后,目前,严格意义上来说(因为Grab搬到新加坡了),马来西亚现已拥有2家独角兽企业——另一家为Carsome,于21年成为独角兽。而从这一层面出发,此前,马来西亚官方曾表示,该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希望把独角兽数量提升到5家。
]]>据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科技部)介绍,此次入选的5个联合体从全国15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涵盖大型企业、AI初创公司、产学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均具备自主设计和开发AI基础模型的核心能力。根据韩国政府公布的计划,首轮项目评估将于今年12月起启动,到2027年每六个月淘汰一组,逐步缩减扶持对象,最终仅遴选1至2个联合体作为长期合作方。
来源:环球网
]]>首先最大变动可能是苹果会砍掉“Plus”,改用“Air”来命名最新的轻薄款产品——但据说它的电池会比较小,可能要同步上新 MagSafe 电池包来掏空你的钱包。另外,Pro Max 机型可能会更名为“Ultra”。好消息是,据说本次 17 系列的外形会有大变化,而屏幕、相机和性能等部分也会有所升级。最后,大家都关心的价格,iPhone 17 Air 可能比 Pro 机型更便宜,据传约 6500 元起售。
接下来你将看到这些有关 iPhone 17 的传闻:
- Air;
- 新造型;
- 屏幕、相机、性能 +++;
- 自研芯片、续航与充电;
- 价格与发售日。
彭博社报道称,在最近的四款 iPhone 中,Plus 机型表现最差,苹果计划用一款更轻薄的 iPhone 来取代它。
综合多方传闻,这款机型将配备 6.6 英寸屏幕、单颗 4800 万像素后置摄像头以及至少 8GB 的运行内存(以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最高可达 12GB)。而为了与 MacBook Air 和 iPad Air 保持一致,苹果可能会将其命名为“Air”。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说,苹果原本计划为 iPhone 17 Air 提供无接口设计,但由于欧盟的 USB-C 接口强制要求,最终无奈放弃。
苹果计划打造“整个科技行业同类别中最薄、最轻的产品”。 这款轻薄机型据称厚度仅为 6.25 毫米,预计将打破 iPhone 6(6.9 毫米)的史上最薄 iPhone记录。今年 4 月,爆料者 Majin Bu 分享了 iPhone 17 Air 和 17 Pro Max 模型的图片,厚度差异相当明显。
这种轻薄设计的一大缺点是底部可能没有空间容纳扬声器,因此该机型很可能只配备顶部扬声器。此外,耐用性也有一定顾虑。古尔曼表示,为了避免重蹈 iPhone 6 Plus 容易弯折的覆辙,苹果将 17 Air 的屏幕尺寸从 6.9 英寸缩小到 6.6 英寸。不过, Majin Bu 分享的 Air 照片还是让人担心它可能容易被掰弯。
17 Air 轻薄设计的另一个缺点,是没办法塞下大电池。据爆料,其电池容量仅为 2800mAh,比 iPhone 16 的 3561 毫安时少了 20%。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说法,苹果正两面下注,只将 10% 的产量用于这款产品。报道还指出,为了弥补电池容量低的问题,苹果甚至可能重新推出当初随 iPhone 12 发布的 MagSafe“尿袋”。
其他三款机型很可能将保留原有名称,不过有传言称 17 Pro Max 将更名为“Ultra”。爆料者 Ice Universe 说,17 Pro Max 的厚度可能会略有增加,从 8.25 毫米增加到 8.725 毫米,以便容纳更大电池。
过去五代 iPhone 外观相似,而 iPhone 17 系列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背面。
预计所有新款 iPhone 都将采用凸起的圆角矩形摄像头设计。根据 Majin Bu 在 2 月份分享的 CAD 渲染图,iPhone 17 可能保留 iPhone 16 的垂直摄像头凸起设计,但 Slim / Air、Pro 和 Pro Max 机型可能会采用与 Google Pixel 9 Pro 类似的水平矩形凸起。
尽管有传言称 iPhone 17 将采用双色设计(凸起和背面其余部分颜色不同),但古尔曼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并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话说,“摄像头区域将与设备的其他部分颜色相同”。
爆料者桑尼·迪克森(Sonny Dickson)最近证实了这一说法。迪克森表示,这四款手机都将提供黑色和银色(略带白色)。此外,标准版 iPhone 17 可能提供绿色、浅蓝色、紫色和钢灰色(Steel Gray),而 iPhone 17 Air 可能提供浅蓝色和浅金色。另一方面,iPhone 17 Pro 机型除了传统的黑色和银色外,还将提供灰色、深蓝色和“令人惊喜”的橙色。
目前尚不清楚苹果是否会继续使用钛金属作为 Pro 机型的机身。The Information 表示,所有 iPhone 17 机型都将采用铝制框架。但一位爆料者否认了这一说法,声称 17 Pro 机型将继续使用钛金属。
据分析师郭明錤称,iPhone 17 Air 正面用于灵动岛的药丸形缺口将比目前的 iPhone 16 机型略小。
此前有消息指,iPhone 17 Pro Max 将为 Face ID 配备新的“金属镜头”,从而缩小灵动岛的尺寸。最近,分析师 Jeff Pu 则表示,这项技术可能会扩展到所有四款 iPhone 机型。
在四款 iPhone 机型中,预计两款将承袭现有屏幕尺寸,另两款将有所变化。据显示屏分析师 Ross Young 所述,Pro 和 Pro Max 机型将继续分别采用 6.3 英寸和 6.9 英寸屏幕。
不过分析师 Jeff Pu 表示,标准版 iPhone 17 屏幕尺寸可能会从 6.1 英寸增加到 6.3 英寸(约 6.27 英寸),这可能是因为灵动岛尺寸更小,同时加入了用于 Face ID 的超透镜。至于 iPhone 17 Air,虽然大多数报道都显示其屏幕尺寸为 6.6 英寸,但 Young 坚持他之前的说法,即 6.55 英寸。
显示屏面板方面,ETNews 去年 10 月称,苹果将在所有 iPhone 17 机型上使用相同的低温多晶氧化物 (LTPO) 面板。这表明所有新机型都可能配备 120Hz ProMotion 刷新率和常亮显示 (AOD) 功能——迄今为止,苹果仅限于 Pro 机型提供此功能。然而,国内的一位爆料者最近驳斥了这些说法,称基础版和 Air 版的面板是标准的 120Hz 显示屏,而不是支持自适应刷新率的 ProMotion 显示屏。
与此同时,ETNews 认为,三星将为 17 Pro 和 17 Pro Max 机型生产面板,而 LG 将为基础版和 Slim / Air 版生产面板。
苹果还在为 17 Pro 机型研发一种新的防反射、防刮涂层。预计它将比目前的超瓷晶面板 (Ceramic Shield) 更耐刮擦。苹果还可能使用在 iPad 和 Mac 上使用的纳米纹理玻璃。
iPhone 长期以来都配备 1200 万像素前置摄像头,但随着 iPhone 17 全部四款机型均配备 2400 万像素前置摄像头,这种情况即将改变。郭明錤表示,这些摄像头将被放置在灵动岛的更中央位置。
据 Jon Prosser 说,iPhone 17 的摄像头预计还将支持双摄像头录制视频。另一个苹果粉丝梦寐以求的功能是 5 倍变焦。不过韩国媒体 Elec 认为这项功能将仅限于 17 Pro 机型。
至于 Pro 机型,iPhone 17 Pro Max 将成为首款配备三颗 4800 万像素镜头的 iPhone,包括广角、超广角和四棱镜。郭明錤说,四棱镜“本质上是一种潜望镜,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玻璃多次弯曲光线的方法。自 2017 年以来,其他手机制造商也在其相机中使用了该技术,以便将远处的拍摄对象拉近到智能手机的视野”。与常规数码变焦相比,这可以减少画质损失。目前尚不清楚 17 Pro 是否会采用同样的相机配置。
还有传言称 iPhone 17 Pro 系列将支持 8K 视频录制,但 iPhone 16 Pro 机型也曾传出类似传闻,但苹果最终还是坚持使用 4K 制式。
另一方面,iPhone 17 Air 预计将配备一颗 4800 万像素的后置单摄像头。此外,The Information 表示至少有一款 iPhone 17 机型将配备机械光圈,允许用户手动调节镜头开度,从而调整进光量。目前,所有 iPhone 机型都采用固定光圈。
苹果每年都会升级手机芯片。不出意外的话,iPhone 17 和 17 Air 预计将搭载 A19 芯片,而 Pro 机型将搭载 A19 Pro 芯片。然而,有传言认为基础款 iPhone 17 可能搭载 A18 芯片。
内存方面,预计 17 Pro Max 将搭载 12GB RAM,基础款和轻薄款预计将搭载 8GB RAM。郭明錤预计 17 Pro 机型将搭载 8GB RAM,而 Jeff Pu 则表示是 12GB。另一方面,爆料者 Digital Chat Station 预计所有 iPhone 17 机型都将搭载 12GB RAM,以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
ET News 指出,在开发了A系列和M系列芯片后,苹果可能会进军电池研发领域。据说,苹果目前正在开展电池研发项目,并计划将其纳入“2025年后发布的产品”。目前的重点是调制解调器。
我们终于看到了苹果在iPhone 16e中使用的自研的C1调制解调器。C1支持低于6GHz和C波段的5G频谱,但不支持其他iPhone 16机型可用的更快毫米波(仅美版支持)。这限制了iPhone 16e在毫米波可用区域的最大网速潜力。
苹果目前在iPhone 16机型中使用博通的Wi-Fi 7技术。郭明錤表示:“所有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新款iPhone 17机型都将搭载苹果自主研发的Wi-Fi芯片。” 只有iPhone 17 Slim将搭载C1。他说这应该可以降低成本并“增强 Apple 设备之间的连接性”。
Jeff Pu 去年 11 月还表示,苹果将在 2025 年下半年为 iPhone 17 Pro 搭载 Wi-Fi 7 芯片。
另一个关于硬件的传闻是,该芯片可能会加入均热板。这项技术通过将热量分散到更大的表面积来降低发热。该组件已在高端 Android 手机中使用,可以帮助苹果避免之前部分 Pro 机型面临的发热问题。
预计四款 iPhone 17 都将配备苹果去年推出的 ElectRelease 粘合剂。此前,这种粘合剂仅限于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使用,现在将扩展到 Pro 机型,使维修和更换更加便捷。
iPhone 17 Air 预计将配备一块容量为 2800mAh 的小型电池,而 iPhone 17 Pro Max 预计将配备一块容量为 5000mAh 的电池,这将是 iPhone 史上最大的电池容量。作为参考,iPhone 16 Pro Max 的电池容量为 4676 mAh。
随着 Qi 2.2 充电标准的临近,苹果也有望支持更快的充电速度。最高充电功率可能从 16 Pro Max 的 25W 提升到 17 Pro Max 的 35W。
苹果很可能仍会坚持 9 月发布 iPhone 17 系列。古尔曼认为发布时间可能是 9 月 8 日那周,最有可能是 9 月 9 日和 10 日。
就定价而言,iPhone 17 Air 可能比 Pro 机型更便宜。古尔曼觉得 Air 的价格约为 900 美元(约 6500 元),与传闻中将被取代的 iPhone 16 Plus 价格接近。对于 Pro 机型,MacRumors 预计苹果将维持 999 美元(约 7200 元)的起售价。
华尔街日报似乎觉得苹果可能考虑上调新 iPhone 的价格。此次涨价由下一代功能而非关税推动。苹果通常以 100 美元的增量(国行价格对应 800 元)涨价。照此趋势来看,iPhone 17 基本款的起售价可能为 899 美元(约 6500 元),而 17 Pro Max 的起售价可能为 1299 美元(约 9350 元)。
题图经由 AI 生成
]]>传音控股在非洲市场排名第一,但近年来在拓展新市场时专利问题成其关键挑战。8月6日上午,记者分别联系了华为和传音控股方面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应。
来源:界面
]]>一项来自意大利罗马萨皮恩扎大学的研究显示,每个人的身体都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干扰Wi-Fi信号,而这种干扰可以被用作“无线电指纹”,用来识别并追踪个体,即使他们没有携带手机或其他设备。
这项技术被研究人员称为“WhoFi”,是“Who am I + Wi-Fi”的组合。核心原理在于,Wi-Fi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物体的影响,其中包括人的身体。通过分析信号中的“通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研究人员可以捕捉这些由骨骼、器官甚至体型造成的微小变化,从而提取出能代表一个人的“特征签名”。
与传统视频监控不同的是,这项技术并不会识别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它的目标并不是告诉你“这个人是谁”,而是判断“这个人是否曾经出现过”。也就是说,当同一个人再次出现在另一个Wi-Fi网络覆盖的地方时,系统有可能再一次识别出这是“同一个人”,尽管不知其姓名、身份。
相较于依赖光照、角度和衣着等因素的视频系统,Wi-Fi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它不受光线影响、可以穿透墙壁,并且没有图像记录,更容易规避隐私风险。研究人员强调,这种方式不仅具备鲁棒性,还可能成为一种更隐私友好的生物识别手段。
研究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公开数据集NTU-Fi上进行测试,使用Transformer编码架构的版本表现最佳,其Rank-1准确率达到95.5%。即便人在不同地点、穿着不同衣物,模型仍能通过分析Wi-Fi信号来判断是否为同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已有研究团队提出名为EyeFi的类似技术,其识别准确率约为75%。而此次WhoFi的表现意味着这一方向在近年取得了明显进展。
论文作者表示,Wi-Fi信号中所蕴含的生物特征信息已足以支持个体识别。随着感知技术的发展,这项研究为构建基于信号的再识别系统(Re-ID)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也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看见”的理解。
]]>上周,在法国,按电动车销量计算为欧洲第三大市场,全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特斯拉7月注册量下降了27%,今年前7个月累计注册量下降近40%。
特斯拉将年初销售疲软归咎于其最重要的车型Model Y生产线调整相关的制造中断。但是,即便这款改版后的SUV产量已提高,销量的低迷仍未见改善。这让人越发担忧其首席执行官极具争议且经常带有政治色彩的个人形象可能已对特斯拉的品牌造成了损害。
来源:新浪财经
]]>微软表示,最新的裁员规模相对较小。公司发言人在发给新闻机构的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调整组织和员工,是管理公司业务必要和常规部分,公司将继续优先考虑并投资于未来的战略增长领域,以支持客户和合作伙伴。
此次裁员与微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举措相吻合。微软上周报告了创纪录的财年收益,这些收益主要得益于云服务和人工智能业务的增长。
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承认裁员与公司成功之间的紧张关系。他提到裁员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纳德拉进一步描述科技行业的势头为“动态、有时不一致且总是充满要求”。
]]>高盛研究部高级全球经济学家约瑟夫?布里格斯称,大多数公司尚未在生产场景中部署人工智能,这意味着整体就业市场尚未受到人工智能的显著影响。但布里格斯指出,科技行业已出现招聘放缓的迹象,且年轻从业者受到的冲击最大。
科技公司高管近期对人工智能对员工的影响愈发坦诚。包括 Alphabet 和微软在内的公司表示,在部分项目中,人工智能生成的代码占比约 30%; Salesforce 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在 6 月称,其公司中高达 50% 的工作由人工智能完成。
布里格斯表示,年轻科技从业者的工作最容易被自动化取代,他们是首批出现岗位被替代迹象的群体。
布里格斯还称,在基准情景下,随着时间推移,约 6% 至 7% 的劳动者可能会因人工智能自动化而失去工作。他表示,如果企业采用人工智能的速度快于他所假设的约十年周期,那么这一转型对劳动者和美国经济而言可能会更痛苦。他说,这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加速,或是经济放缓促使企业削减成本所致。
来源:新浪财经
]]>从一开始的语言润色和结构优化,到如今直接参与段落生成,先不说正确程度如何,如我们所见,AI正在走进更多的学术写作过程之中。最近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一项研究,首次以大规模统计方式量化了这一趋势。
研究团队分析了2020至2024年间超百万篇科学论文,重点考察了摘要和引言部分的语言特征,寻找由大语言模型(LLM)生成或修改的迹象。结果显示,到2024年9月,计算机科学论文中已有22.5%的摘要可能经过了AI处理,电子工程为18%,统计学12.9%,在生物医学、物理、数学等领域也都检测到明显增长。不同学科的使用率差异,或许与研究者对AI工具的熟悉程度有关。
研究团队并未直接使用现成的AI检测工具,而是自行训练了一个基于词频统计的识别模型。具体来说,他们先从ChatGPT问世前的论文中提取段落,让LLM对其进行摘要,然后再基于摘要提示模型生成完整段落。通过将原始段落和AI生成段落进行对比训练,模型逐渐学会识别某些特定词汇在AI文本中的高频特征,例如“pivotal”“intricate”或“showcase”——这些词在传统学术写作中极为少见,却常出现在AI生成内容中。最终,这一模型被用于分析超过112万篇论文的摘要与引言,以判断其中可能存在的AI写作痕迹。
过去两年,关于AI介入科研写作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一些早期案例中,论文甚至包含诸如“regenerate response”“my knowledge cutoff”这类AI专属术语,引发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还专门建立数据库,记录这些可疑文本。虽然不少期刊已出台相关规定,但从这项研究的数据来看,AI使用仍在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AI写作的“隐蔽性”也在增强。一项2023年的实验表明,即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有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无法识别由ChatGPT生成的医学论文摘要。加上使用者有意规避“高危词汇”,让内容看起来更像人类撰写,使得外部识别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人工辨识的局限性,也有研究试图通过语言模式的微小变化来探测AI写作的痕迹。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数据科学家 Dmitry Kobak 领导的一项研究,近期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即采用“过量词”(excess words)的方法,对PubMed数据库中2010至2024年间收录的超过1500万篇医学论文进行了分析。团队发现,在ChatGPT发布之后,一些原本少见的词汇频率显著上升。研究结果显示,2024年发表的生物医学研究摘要中,大约七分之一可能由AI参与撰写。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结构性担忧。随着越来越多论文在引用、综述和引言部分依赖AI生成,可能导致语言风格趋同,内容原创性降低。更长远的风险在于,如果未来训练新的语言模型时所使用的语料中,混入大量由AI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形成反馈循环,影响模型质量。
不过,也有学者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AI的潜力。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正在筹划一次由AI负责写作和审稿的会议,希望检验AI是否具备提出问题、生成研究方法乃至形成新观点的能力。这种实验既是探索也是试探,或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亮点,也难免伴随一些荒诞的错误。
不可否认的是,AI写作正在成为科研的一部分。从写摘要、查文献到初稿生成,它逐渐融入了研究者的日常工具箱。在效率提升之外,也带来了新的规范挑战。对整个学术出版系统而言,AI写作正在以一种缓慢但持续的方式融入科研流程——正如此次研究的联合作者James Zou所说:“无论好坏,大语言模型正在成为科学研究过程的一部分。”而这种变化,仍在进行中。
封面来源:Levart_Photographer on Unsplash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市场竞争态势的背后,与 iPhone 产品线自身的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iPhone 标准版与 Pro 系列的差异正逐渐缩小:两者在核心性能、屏幕素质(除高刷新率外)、系统体验(反正都用不上AI)等核心维度的差距不断收窄,普通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难以感知明显区别。其主要差异仅集中在相机配置(如 Pro 系列的多摄系统、传感器尺寸优势)和高刷新率屏幕等少数方面,其他诸如外观设计语言、基础功能体验等部分则愈发趋同。
iPhone 17 Air将使内部竞争加剧
这种 “同质化” 趋势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当 Pro 系列的溢价更多体现在非高频使用的功能上时,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愿为 “Pro” 标签支付过高的额外成本。CIRP(消费研究机构)于今年4月发布了美国市场第一季度iPhone的销售数据,其中详细列出了不同iPhone 16机型的销量表现。而令人意外的滞销型号正是去年苹果主推的iPhone 16 Pro。
CIRP的分析师指出,基础款iPhone 16的份额大幅上升,占据了本季度美国新iPhone销量的20%,远高于去年同期的iPhone 15(14%)。与此同时,尺寸较小的iPhone 16 Pro销量却出现了大幅下滑。在去年第一季度iPhone 15 Pro占新机销量的22%,而iPhone 16 Pro在今年同期仅占17%。
据各种海外信息爆料,苹果在今年九月将计划推出一款名为iPhone 17 Air(用以代替Plus机型)的机型,将以其超薄设计(据传机身厚度仅为5.5毫米)、6.6英寸的大屏幕以及单颗4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等全新配置,吸引消费者目光。
iPhone 17 Air的出现可能会分流原本属于iPhone 17 Pro的潜在消费者。众所周知,iPhone Pro系列一直以来溢价过高,在同等内存中一直是所有品牌中最贵的那一档,而17 Air 或与 16 Plus(标准版的大尺寸分支)的定价区间相近,相比Pro系列更加实惠,在经济下行中更易被看中性价比的消费者关注。另一方面,Pro系列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都有一定的设计和性能冗余,而精简的17 Air有利于俘获外观党的芳心,引发老用户的换机兴趣。
国补政策冲击,iPhone Pro将陷入两难
今年年初,国家出台手机补贴政策,规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在6000元以下的手机,可享受15%的补贴,补贴上限为500元。此政策旨在促进消费、推动手机行业发展。
苹果iPhone 16 Pro系列原本定价较高,起售价超出6000元,使得该系列产品在补贴政策实施初期,无法让消费者享受补贴优惠。这在市场竞争中让iPhone Pro系列处于劣势,众多国产手机品牌迅速调整产品定价策略,将主力机型价格布局在6000元以下区间,成功搭上政策红利的快车,以换取销量的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3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政府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这个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今年前两个月,6000元以下手机市场销量约3300万台,销售额约860亿元,周均销量、销售额分别较补贴前一周增长19%、29%,以旧换新的正向影响力开始在手机市场显现。
面对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逐步蚕食的严峻形势,苹果公司于5月10日果断向渠道商下发调价通知。iPhone 16 Pro的128GB版本降价幅度高达176美元(约合人民币1445.27元元)。经过此次降价,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价格降至5999元,恰好落入国补适用范围。
在降价和国补的双重作用下,iPhone 16 Pro(128GB)在主流电商平台迅速攀升至手机销量排行榜前列。苹果此举,在短期内为了迎合国补标准的降价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销量,但长期来看,高端机型调价可能影响消费者对iPhone Pro系列定位的认知,且此前以原价购买iPhone 16 Pro系列的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也表达了不满情绪,对品牌口碑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AI功能遥遥无期
据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爆料称,苹果 AI 有望在 iOS18.6 系统中首次在中国大陆启用部分功能。作为苹果的第二大市场,中国的广大用户十分期待在 iOS18.6 系统中,能尽快体验苹果智能 AI 功能。然而近日,苹果推出iOS18.6正式版系统,笔者在升级后仍没有看到苹果智能AI功能的踪影。
显然,AI 早已成为智能硬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大主流品牌纷纷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接入大模型,并将其深度赋能于手机原本的 AI 助手。它们通过 AI 技术,实现了智能语音交互的重大突破,能够精准理解用户意图,提供贴心的个性化服务;在影像处理方面,借助 AI 优化,照片和视频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反观苹果,在这场 AI 竞赛中却依旧选择爽约大陆地区。这不仅让众多忠实用户感到失望,也使得苹果在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中,又一次处于被动的境地,错失了凭借 AI 功能抢占市场份额、提升用户体验的绝佳机会。
与此同时,HDC 2025(华为开发者大会)预告了新版鸿蒙系统之下,以小艺为代表的鸿蒙系统级的Agent将与各领域的垂域专业Agent协同,更高效地理解用户意图,缩短服务路径,尽快为用户带来具有竞争力的 AI 功能。华为已经做好了凭借更加智能的AI体验,继续吸纳高端市场用户的准备。
总结
iPhone的Pro系列一直是高端手机市场的一面旗帜,面对高端市场壁垒松动与本土竞品强势进击,苹果在定价策略与功能迭代间的平衡正遭遇空前考验。市场补贴这把双刃剑虽短期刺激销量,却加速了消费端对品牌溢价的价值重估。当AI技术竞赛成为分水岭,能否突破本土化迟滞或将定义其下一个周期——这不仅是苹果的突围战,更是全球科技巨头适应理性消费时代的缩影。
]]>